台股結構的變化

By | 2016-06-30

前幾天被一個朋友噹,他說這幾年台股的市場結構變化這麼大,你拿三年前的數據去回測,就算測出來的數據很漂亮,你敢放著讓電腦自動幫你下嗎? 夠漂亮我就敢啊!!( 我股票操作績效輸他,吵架怎麼可以也輸他)。嘴巴雖然很硬,但回家後,我把台灣股票市場的一些統計數據拿出來研究了一下,這幾年市場結構的改變真的很大,大到我們作為一個操作者,必須站在對的道路上。

通常我們會把市場的參與者分成外資,投信,業內,大戶及中實戶,以及一般散戶。

 

一,散戶退出及老化

我們先來看一般散戶結構的變化

從統計數據來看,自然人(主要是散戶)的交易人數一直到去年為止,其實好的時候330萬戶,不好的時候也接近280萬戶當然如果只看100年到現在,有交易戶數確實在衰退,而且衰退的人數達到接近50萬人,今年的情況依然沒有好轉,所以我們也觀察到,券商分公司家數也是從這三年來才出現明顯的裁併。

分公司家數及交易人數

 

除了人數減少之外,散戶的另一個趨勢是人口老化

老化的參與人口

 

根據交易所的統計,現在61歲以上投資人的成交金額,佔市場比重,從2010年第一季到現在,已經從17%左右昇高到去年第二季的24.7%。

交易人口的老化及退出,讓自然人佔市場比重掉到上個月只剩47.7%。

二,業內人數的衰減

營業員減少人數

從上面這張圖我們會發現,以往號稱的兩萬營業員大軍,現在剩下不到17000人,五年的時間少了3000多人,減少的人數超過15%。

 

這兩種參與者的減少,代表的是追漲殺跌,超漲超跌的空間變少,以往比較激情的表現,現在缺少龐大的啦啦隊了,現在不管上市公司或大戶,想要拉抬股價,如果沒有基本面及法人支持,恐怕會愈來愈難受到市場的青睞。

三,大戶及中實戶退出或轉進中

大戶

 

從上面這張圖我們會發現,每一季成交金額超過一億的自然人人數,大約少了一半。

證所稅當然是導火線,比較怕的是這些人一去不復返。

四,法人的造市能力變強變大,散戶也一起共襄盛舉

歷年來期貨市場日均量我們會發現,股票市場參與者及成交量一路下滑,但期貨市場這兩年開始跟股票市場走不一樣的路。

期貨市場歷年買進契約統計表

 

從上面這張歷年期貨市場買進契約統計表來看,期貨自營商及外資的成交口數成長最多,這主要是這些法人的造市及套利的能力愈來愈強大,而隨著流動性的變大以及年輕散戶追逐高槓桿,自然人的成交口數也有很誇張的成長幅度。

 

過去這段時間,我寫的一些策略,用到中小型股效果不錯,用在權值股時勝率就差很多,這應該跟期貨現貨的權值股套利交易有關。

建議各位在撰寫腳本及回測時,也多一點地考量這樣的市場參與結構的改變。